301醫院(解放軍總醫院)骨科是國家重點學科、全軍骨科唯一重點學科、全軍"重中之重"學科、全軍重點實驗室及全軍骨科研究所;為全軍最大的骨科專科中心,擔負著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的醫療、保健重任;同時面向社會接受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內外的疑難、危重患者。301骨科共有床位200張,2002年門診量已超過20萬人次;該科主要立足臨床,并結合科研進行定向攻關,在關節外科、脊柱外科、創傷外科、骨腫瘤外科、運動醫學及骨科基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矚目的成績,在全國、全軍骨科界及學術界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來,骨科共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三項,是國內科研單位中唯一單一學科榮獲三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的學科,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在國際上也有較大影響。總醫院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著名骨科老前輩 -- 陳景云教授、吳之康教授(原301醫院骨科副主任)、盧世璧院士、朱盛修教授、王繼芳教授、張伯勛教授等。目前骨科主任由王巖教授擔任,副主任為劉鄭生教授和梁雨田主任醫師;骨科還擁有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的大夫25名、具有博士學位的大夫有26名,主治醫師以上大夫均曾赴國外進修深造。 一、關節外科 解放軍總醫院骨科是國內最早開展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單位,早在70年代初即在國內首先開始了人工關節的設計及實驗研究,并成功地應用于臨床。由盧世璧院士設計及研制的第一代國產人工關節治療了大量患者,并在全國上百家醫院推廣應用,填補了國內的空白,為我國的骨科事業做出了極大貢獻,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由王巖教授研制并設計的第二代國產人工關節(國家"863"重點支持項目)已獲得國家正式注冊,并已在全國200余家醫院臨床應用近萬例,達到國際同類水平。總醫院骨科也是國內最早引進進口人工關節的單位,并與德國、美國、意大利等國家的專家廣泛合作,在這一領域的發展與國際上的研究基本同步。到目前為止骨科已累計完成各種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近萬例,術后15年以上隨訪優良率達90%以上,最長隨訪病例達30年之久,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質和量均為國內之最;對多關節需同時置換的病人,開展多關節同時置換手術800余例,為目前國際上的最大宗報道;我們完成的世界上首例四大關節(雙膝、雙髖)同時置換手術及10余例三大關節同時置換手術,標志著我國多關節同時置換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總醫院骨科在人工關節方面的另一大特長是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松動、感染或失敗后的人工關節翻修術,并已成為全國公認的人工關節翻修中心及治療各種嚴重畸形膝關節(包括強直性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或髖臼發育不良等疑難關節疾患治療中心。最近,王巖教授有關人工關節翻修的系列研究及治療經驗于2004年5月獲得國家衛生部、中華醫學會優秀留學歸國人員特殊貢獻獎(特等獎)。 關節鏡外科是總醫院骨科的又一發展迅速的專科,相繼開展了膝、髖、踝、肩、肘、腕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各種類型關節病變及各種諸如膝關節半月板,前、后十字韌帶,肩袖等運動損傷。目前總醫院骨科已擁有自己的四肢核磁共振及兩間附屬于關節病房的關節鏡手術室,年關節鏡手術例數逾千臺次;2004年的世界運動醫學大會也是由總醫院骨科承辦并獲得圓滿成功。 301骨科也是全國股骨頭壞死的治療中心,為不同階段的股骨頭壞死患者分別制定了相對應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在國內外創新采用髖關節鏡下微創鉆孔減壓+滑膜切除治療早期股骨頭壞死,帶旋髂深血管的髂骨骨膜移植治療中期股骨頭壞死,記憶金屬網球植入壞死塌陷的股骨頭、及股骨頭楔型模塊修復中晚期塌陷的股骨頭等系列創新手術。由王巖教授牽頭完成的成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系列創新及臨床應用獲200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二、脊柱外科 近年來,總醫院的脊柱外科獲得了極為迅猛的發展,尤其在創新上作文章,逐漸形成一系列有特色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脊柱產品系列;國內外創新設計了頸椎前路可吸收板和椎間融合器治療頸椎病;在亞洲最先開展人工頸錐間盤植入術治療頸椎病,獲得滿意療效,最近中央電視臺《走進科學》節目專門請王巖教授介紹了治療頸椎病的先進經驗。總醫院骨科已被國際組織授予"亞洲頸椎病治療及隨訪中心"并已接受來自臺灣、香港、韓國及日本的醫生觀摩學習手術治療經驗。 脊柱側凸的治療也是總醫院骨科的又一大特色,為國內為數不多的脊柱側凸治療中心,每年治療300余例中、重度脊柱側凸患者,手術難度及質和量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際上率先將記憶合金棒與現代椎弓根技術相結合,研制成功具有三維矯形的新型國產記憶合金棒椎弓根內固定系統治療脊柱側凸,并在臨床獲得成功。總醫院骨科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治療高難度、僵硬性脊柱側凸、先天性、成年性、退行性脊柱側凸的治療中心。2005年10月,王巖教授作為首位來自中國大陸的專家應邀在美國舉行的第四十屆國際脊柱側凸大會(SRS)上介紹中國治療脊柱側凸的經驗并引起巨大反響。...
詳情